作者:黄山怪石
2008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学校安排去绩溪进行一次红色旅游,第一站绩溪紫园,大家玩的很尽兴。离开紫园已经接近中午了,龙川是我们旅游目的地,居紫园不远,游程安排在龙川吃午饭,大家上车直奔龙川。
游紫园时不下雨,然而上车后雨就下,而且是中雨。车上倒没有关系,我们担心到龙川天气会怎么样呢?好在大家有准备,都带了雨具,但雨中游览也不是很方便。
中午时分到达龙川,因为是阵雨,雨小了很多。龙川景区入口大门前广场平坦宽阔,蒙蒙细雨中,对面山川青翠。云绕雾缠,特别清新。
午饭就近安排在大门右侧的小酒店,没想到老板、老板娘都很熟悉。他们原来就在黄山南大门汤口经营酒店,而老板娘就是汤口当地人,据他自己说,是朋友让他到这里来的。猜想是汤口餐饮竞争太激烈,到这里来碰碰运气。老乡见面,我们毫不客气的叫他让些利润,饭菜搞好些。
吃罢午饭,我们就近看看。新建的景区大门在我所见的景区中最为气势恢宏。说是大门,倒不如说是座皇家宫殿。门头高悬“中国龙川”红底金字牌匾,门厅、正屋都是三层飞檐,两侧高阶上有两石狮相会对视;入口石阶设计成桥状,并列的三座石桥倒让我与天安门的金水桥联系起来了。
在导游安排下,我们进入景区。
这里曾是龙川胡氏第25世祖宋朝的胡念五当年接待有“地仙”之称的风水大师赖文正的馆驿旧址。景区依据有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恢复。取名“仁和园”,缘于体现“仁德”与“和平”理念。
一进仁和园,导游介绍中始终围绕“风水”、“赖文正”这二个关键词讲解。说老实话,我自认为是无神论者,尽管知道风水这个词,但从没有从细处去想过,今天倒是来普及“风水”知识来了。
风水大师赖文正(俊),后世一般称为赖布衣。本是当朝国师,进士出身,因不满奸臣当道,遂愤而离开皇宫,云游民间,潜心研习风水,终成一代风水大家。
“风水”的关键在水。大门前的一道曲折水渠,大厅后的一口池塘,介绍说都是风水改造的结果。因为园朝向的南方属火,因局面开阔,无所遮挡,火气直逼村庄,容易导致火烧屋,所以引水、蓄水用以克火。倒让我有堕入云里雾里的感觉。
池中新建有复古的“留仙亭”,双层六柱,下部由于深入水中采用石柱。上部是木柱。六角飞檐,小巧玲珑。
“会缘桥”线条优美,横跨一汪池水。石桥栏精致美观。桥与亭组合相得益彰,很有画意。
进大门,过仁和园就到了龙川村。龙川是一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子。龙川村依登源河而建,整个村子,就像一艘停靠在岸边的大船。
登源河穿村而过,将街道从中劈开。两个半边街对峙,是个名副其实的“水街”。
导游又拿“风水”说事。我们走的右侧的半边街不叫街,而叫“龙堤”,对面半边街才为街,叫“凤街”。说是“龙堤”缘于衍出于河东的龙山,而“凤街”因脉接西面的凤凰山。
介绍说龙堤中间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垒铺鹅卵石代表“龙鳞”。对面凤街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一片羽毛。两道街合称“龙凤呈祥”。“龙”阳刚,一般比拟男性;“凤”柔和,一般比拟女性。龙堤设置比凤街高,体现了风水学中“阴阳顺”的学说,封建的“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观。
当年,龙川的格局就是龙川胡氏世祖念五公在风水大师的赖文正的指导下建筑的。而“风水学”也是中华文化组成的部分。《周易》在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席位。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八卦流传至今。易经的核心理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很是科学。我对龙川的第一的感觉是太奥妙,看不懂。只得当是个学生,记得下的就记,能懂的就懂;半懂半不懂的慢慢理解;一点都不懂的干脆不往深处想。呵呵!
传说赖文正自江西来徽州,相当长时间无人识货,到龙川却受到念五公盛情接待,他们在这里论风水,谈国事、家运,宾主相得。在赖文正的指导下,念五公对村中阳基的朝向,水系的走向进行了治理调整。
龙川自东北入村后朝东而流,汇入登源河后折转南流。上不见源头,下不见水去,不见源头谓之“天门开”,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天门开则财来,地户闭则财运常聚而不竭,是极佳的风水格局。经风水大师赖文正指导治理后,就显得更加完美。
为方便两岸居民互通往来,这里的桥很多。有石桥,有木桥,且造型各异,分布不均匀。这都是刻意按风水理念布局的。
一道平板桥就象征着一道水闸,三道“水闸”就足以把村中水源,财源保住。
而石拱桥不是水闸,高大漏气。现在看到的石拱桥是景区为了营造小桥流水的景致而建的。
新建造的石拱桥为了不破坏“风水”,截住“才气”,石拱桥夹在上下两道“水闸”之间。还刻意将石拱桥两侧各立莲花望柱八根,寓意“四方迎宾,八面来风”。
街亭避风、避雨、遮阳,内有一些商店,还有村民在经营小吃。
亭口木栏杆桥名叫康惠桥,是用胡富的谥号命名的。
稍前些就是“尚书坊”,这里是“龙脊:街的尽头,比较宽敞,呈现山野风光。
“尚书坊”,像是一个敞开的庭院,有花坛,亭阁。其间有一块石上刻有“邮苑”。尚书坊是为了纪念胡氏中曾任户部尚书的胡富、兵部尚书的胡宗宪的功名而建的。
胡富是成化戊戌(1478年)的进士,官至南京陪都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长和财政部长。胡富任官期间“遇事果敢,执法尤坚。”而胡宗宪是嘉靖戊戌科(1538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部长。胡宗宪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倭寇。
其中胡富、胡宗宪的功名坊“奕世尚书坊”最为抢眼。这座牌坊是建于明嘉靖41年(1562年)。牌坊的石料采自浙江淳安的“茶源石”。牌坊四柱三门五楼抬梁式建筑。南北朝向。通高10米,面宽9米。主体由四根柱子、四根定盘枋和七根大小额枋组成。在四根柱子的南北两面,各有抱鼓石护座。是明代徽派石雕之精品。
正面最顶端的人物是天官老爷,寓意为“天官赐福”。最上方两字是“恩荣”,恩荣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二等。在恩荣匾的下面,四只宝瓶托起的花板上,写有楷书“奕世尚书”。字体端庄厚重,行笔秀润潇洒。
两边写着“大司徒”和“大司马”。大司徒是指胡富。“大司马”指的是胡宗宪。
穿过牌坊,反面与正面有区别。匾额书写的是“奕世宫保”。“宫保”即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的通称。胡富被加封为太子少保衔,胡宗宪加封有太子太保衔,所以坊名用“宫保”。两次间的“青宫少保”、“青宫太保”,也是一个意思。青宫也称春宫,太子居住的地方,这里以“青宫”作“太子”的代称。
下方是“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少保胡宗宪”,他们是东宫六傅(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之一。少保是太保的副级,属 于皇帝的高级顾问,太子太保是辅导太子的老师。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官衔。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官衔。
上额坊描绘了双龙戏珠,这两条龙不是代表皇帝,通称为“龙图”。
“奕世尚书坊”连接吉祥亭的路如同一座石桥,就是桥下无水,没有桥孔。说它是桥,石桥栏、桥面齐全。但它不是桥,还是说石廊比较确切吧?
穿行石廊来到吉祥亭。取名“吉祥亭”寓意集福纳祥,希望胡氏家族的子孙后代都能吉祥如意。
吉祥亭附近有一“竹幽”院,院门是圆形。门与之相匹配院墙头线条优美。拾级而上,门前有石栏的门庭。竹幽门前有一对镇园怪兽。
真的搞不懂古人,竟臆造出这般怪兽。左边的像是石狮,可右边那座头似哈蟆、颈似蛇、身体又像象狮。导游介绍它们是一母同胞兄弟。是龙的儿子老五狻猊,老七狴犴。
“竹幽”门探头里望,路边石凳掩藏在翠竹中,“龙脊”在绿荫中宛然延伸,环境幽深。
没有深入,沿河边道路返回。
连通尚书坊、都宪坊的平板桥是古桥中最宽的一座,一墩两孔,各用五根巨形麻石条搭成,总的十根。这里也有“风水”的讲究,五根石条征着东、南、西、北、中五方财神,“出门五路皆得财”呀?另五根石条象征官、民、商、释道、兵的“五道”。十块麻石寓意是建桥的胡念五公希望子孙能够十全十美。
石桥对面就是明代的牌坊“都宪坊”,它耸立在风街上,与“奕世尚书坊”隔岸对应。
“都宪坊”是明代建筑的牌坊,上方有“圣旨”二字。下方写着“正德十一年丙子科副都御使胡宗明”。
胡宗明曾经以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辽东,行使监察之职,又统领地方事物,为地方的最高长官。汉代设中丞,为御史台长官,称都宪,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御史相当于前代御史中丞,所以坊名“都宪”。都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简称,相当于中央检察院副检察长。
“都宪坊”采用最外的两立柱用石豉,内两立柱用石狮,夹持柱子,以加强稳定性。石狮一公一母,公狮子脚踏彩球,寓意为国泰民安。母狮爪下有只小狮子,寓意为千秋万代。这两头狮子的造型都是倒爬着的,前爪朝下,生动有趣。
牌坊前左右还有两根圆形石立柱,上端雕有亭形的装饰,不清楚有什么来由。
一家门前凹进的门坊左右各有一只石狮。台基很高,采用红黄色石料;狮子扭头,造型生动可爱,采用青石。整体雕刻精美,色彩变化,加上红漆“朱门”,感觉这家祖先不同寻常。
村的中间地段建有一较大的亭,叫“如心亭”,亭子临河一面设有“飞来椅”,也称“美人靠”,人可以坐在飞来椅上凭吊山光水色,海阔天空。
然而这里又有“风水”讲究。根据“障空补缺”的风水理论,说这里一排民宅挡住了南方之“火”,需要人工造这建筑物来补凑。亭两端盖的瓦很厚,瓦下还加了厚厚的天花板,堵得气泄不通,说是“障空”。临河一面敞开,设飞来椅,目的是揽财。河那边为北,风水五行说:“北方壬癸水”。徽州人视水源为财源,揽水即揽财。亭中间两个硬山式人字披,中虚“一线天”,蓄天上雨水,为“天地交泰”。一间靠河一面墙是封死的,为“蓄”;两旁墙壁又设计了两根砖质水笕筒承接雨水,谓“聚”。这一蓄一聚,就是“补”。补充财气,衍化天机。还有石阶有什么“连升三级步步高”,“后步更比前步高”云云。把我忽悠到了云里雾里,原有的固定思维紊乱了,到现在也没有理清出道道来。
亭名“如心”,就是蕴涵“收发如心”,“进退自如”的愿望,这点我倒是明白了。
主要是看胡氏宗祠,多少和我沾点边。据传绩溪龙川的胡是婺源分支迁到这里的。我是泾县龙坦的胡,也来自婺源一个分支。听老辈说,往上与龙川胡不是一个祠堂的。往上再往上,就没有必要深究了。
宗祠的前方有不大却上方上正的祠堂坦,坦上遍铺鹅卵石,称“鱼鳞坦”。鱼多子,寓冀宗族子孙发达;鱼可化龙,寓冀子孙多出拔萃人才。宗祠是家族宗法执行机关,要公正秉理,宗祠照墙和屋脊上都立有獬豸,象征着执法公正。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族徽,集神权、皇权、族权、夫权于一体。徽州人寻根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皖南各地各姓都非常重视修建祠堂,修书家谱,以便族人“认祖归宗”。
龙川胡氏宗祠的影壁墙呈八字型,门楼为五凤楼,重檐歇山式建筑。建筑面积145平方米,由28根立柱和33根月梁组成主体结构。前后16架斗拱,将三个层次、五个屋顶屋檐前挑达1米多。前后8大戗角,成凤凰展翅腾飞之势。
胡氏宗祠上下河道共有三座古平板石条桥,据说也是和风水有关。
正中仪门上画的门神是大唐帝国的开国功勋秦叔宝、尉迟恭两位大元帅。仪门的门鞍上放置有4根“阀阅橼头”,昭示这是阀阅贵族门第,不容侵犯。
现存规模的胡氏宗词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占地面积17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它由照壁、泮池、露台、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特祭祠十个部分组成。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
宗祠露台很大,其地面、阶墀、望柱、拦杆全用花岗石砌成。左右廊壁上悬挂有龙川胡氏历代名人画像。
“宗祠”匾牌高悬正厅。柱子和大梁中进为享堂。四根显柱是用粗大的银杏树制作的,下垫有枣木雕镂的瓜楞形柱托,下面是八角形的石基。横梁粗大称为冬瓜梁,冬瓜梁两头像弯起的牛角,称为梁眉。冬瓜梁、莲花托、梁眉都是元明时期建筑风格。
大厅正中悬挂龙川胡姓始祖胡焱容像,导游介绍这是一幅历代家传至宝,由于年代久远已重画了三四次。画中胡焱身着龙袍,有皇帝的尊姿。
胡焱和他的叔叔胡奋为东晋元帝司马睿登基立下赫赫功劳。由于胡焱不愿接受高官厚爵,司马睿感慨。就脱下龙袍赐与给他。
东晋建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大兴元年(318),胡焱奉旨领兵镇守新安。在任期间,垦荒田、兴水利、劝农桑、轻徭役,深得百姓爱戴。后晋成帝司马衍念及胡焱前有佐助先皇开国和救驾之功,后有新安善政至绩。遂赐田宅于绩溪华阳镇。而胡焱骑马来到龙川时,一下被吸引住了,感叹“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决定举家迁移到此,于是胡焱就成了龙川的第一位始祖。晋元帝所赐龙袍也就被带到龙川供奉起来。后世子孙据此为他画了这幅祖容。为了避嫌,把龙眼画成微露其睛,还把龙甲去掉。
宗祠里放置有“世恩堂”匾牌。介绍说是与唐伯虎、祝枝山、周文宾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亲笔手书,文徵明曾是胡宗宪的幕僚,与胡宗宪关系密切。“世恩堂”,是胡宗宪这一支房的堂号。文徵明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为胡宗宪写下的这块堂号匾的。
有意思的是,文徵明在落款时故意将自己名字末的“明”字写成“目”字傍。缘由当时胡宗宪看到前几任抗倭主帅都受严嵩排挤,不得善终。为抗倭大业,不得不与严嵩接近、周旋。文徵明对胡宗宪的违心做法表示理解,同时也规劝胡宗宪要多用眼看,把握自己的进退的意思。
里进的堂屋悬挂“邦家之光”的牌匾。龙川自古文风昌盛、人才荟萃。尤其明代达到鼎盛时期,曾有10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60年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何况还有现在的胡氏第48代“锦”字辈的子孙呢?说龙川胡氏是国家的光荣,一点都不为过。
天井是古徽州建筑的标志。徽州流传有“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古徽州人的理念中水源就是财源,聚水如聚财。天井除具有通风排水、采光纳气的功能作用外,还契合着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但最主要的是,满足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财气不外泄”,“五岳朝天,四水归堂”的心理状态。
从天井可望屋脊有龙头鱼身的吉祥物,它是龙的第九子鏊鱼。传说它能“克火”。民间常寓为“独占鏊头、出人头地”之意。鏊鱼嘴上里吐出的曲折金属舌头,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避雷针,比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发明还早了2000多年。
天井的外面用石柱,日晒雨淋不会腐朽。而内是木柱。
胡氏宗祠采用逐进抬高的办法,使后进房屋比前进房屋要高,一进高过一进,既符合长进深建筑的通风透光要求,也表达了徽州人企盼“步步高深”的愿望。
胡氏宗祠正厅和寝楼有一百多隔扇门裙板。有荷花、梅花鹿(禄)图浮雕图案,以表达“和平共处,福禄共享”的意愿。有《羲之爱鹅》、《和靖爱梅》、《渊明爱菊》、《茂叔爱莲》的“四爱图”,提示族人具备仁爱之心。还有反映徽州少年学作生意和学成归来的生活情景。特别是《百姓劳军图》反映的是徽州人用“腊腿”(火腿)犒劳岳飞三军的场景,徽州人说“金华火腿出徽州”。
木刻有明清两代不同的风格。龙川胡氏宗祠有一千多件木雕艺术品,是个特大型的木雕艺术殿堂,其艺术造诣之高,镂雕技艺之精,保留程度之完好,许多学者专家鉴赏后评论:全国罕见,不愧为国宝。”
祠堂里的古钟铭文“国泰民安”,而“国”字却少一点,“民”字出头却多一点。意思就是国家的税收少一些,人民富裕一些,将国家的那一点移到人民头上来,才能真正实现国泰民安。反映了人民对花样蛮多的苛捐杂税的厌恶心态。联系到“锦”辈的掌权后在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取消农民税收,猜想其中可能有些关联。
胡氏宗祠以其强烈的徽派建筑风韵,屹立在中国古代建筑之林。其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叫人为之惊叹。1988年1月,龙川胡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后一进是供奉胡氏历代祖先牌位的龛座,分为三大格。中格是供奉高祖和“百世不祧”牌位,两边为“左昭右穆”座。祠堂的牌位只供奉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四代,到玄孙一代人全死尽时,就要撤下昭穆龛的牌位。将名字过录入粉版,悬于寝堂楼上。然后,将撤下的牌位放入棺材埋葬,其坟称“神主冢”。再将下四代牌位摆上龛座,这叫“四世递迁”。又因九族中的“已”在内又是五代,所以又称“五世而斩”。
而中间的“百世不祧”就是肇基开族的祖宗牌位不撤,有官爵荣族者,有大功于国于家族者的牌位不撤,供一百世子孙祭拜。
据导游介绍,胡氏宗祠宗祠不见一处有蜘蛛网,从“风水说”、“木料说”、“蝙蝠说”、“谐振说”四个层面解释其中缘故。反正信不信我都不会深究,留下印象吧。
走出胡氏宗祠,来到水口。宽阔的水面并列有三座木桥。木桥很简易,用几根木头用条形方木榫横向串成一体就是桥面板,搁放在木支架上。这种桥经受不了洪水,一涨大水大多就会冲垮。小时我在原太平县城所在的仙源东门河亲眼目睹过涨大水时,一个据说是生产队会计的30岁左右的男子,因家住对岸的新明,抢着过河回家;还有一个小孩桥上玩耍。当大水即将淹没桥面的瞬间突然垮塌。而大人落水就不见踪影,小孩被冲到5里之外到自己爬上岸。不可思议的是,三天后男子的尸体就在离桥不足50米的地方被撑排的篙杆无意间碰到,浮出水面。卧放到对岸的尸体被水浸泡的特白,印象尤深。
这种木桥以前皖南多见,为防止桥面被水冲走,桥面板都会串有铁链固定在河岸一边。发一次水就要重新架设一次。如今绝大多数都是用石桥或水泥桥代替了。而这里现在还用这种桥?并且并列多座?据介绍还是缘于“风水”。
依据赖文正“水流(自)东北,佐朝臣蛇斗”的风水理论,必须采用传统木桥的形式。因木桥墩两脚摊开,在大河上。较多的木桥墩与桥板组合,酷似多脚的蜈蚣。而蜈蚣正是与蛇以毒攻毒,相克不容的对头,以此魇镇风水的不吉。期望族人在朝为官不受人排挤,不与同僚们争斗。
对岸的小山叫横山,山上有座尼姑庵叫“灵山庵”,供奉如来、观音。据说很是灵验。这里还有被当地老百姓广为流传的“胡雪岩子愿母还”的故事。
水口是中原汉文化与山越文化交融的产物。当饱尝了战乱之苦的中原人来到小桥流水的徽州时,如同进入了世外桃园的梦幻世界,期盼有一个稳定的家园。为保日后人丁旺盛,择地选址,尤其看重“风水”。山、水、树是徽州水口的三大要素。
龙须山与凤山对峙,涧水环匝村境,山重形定势,旨在“龙脉”。
河边有石凳,面对青山碧水,大家尽情欣赏,在这里久久不舍。
原路返回,“龙脊”有巷口通往徽商胡炳衡的故居。
胡炳衡是龙川胡氏第46代子孙。从胡炳衡的祖父就开始,大坑口胡氏在苏北从事茶业生意曾经历四代。胡炳衡、胡炳华兄弟接手胡氏茶业后,齐心协力,从为父奔丧期间,店伙记勾结外贼,盗走几十篓茶货的重创中重新振起,于民国初年在姜堰开设了胡震泰茶号。将胡氏茶业发扬光大长达半个世纪。
1931年后,胡炳华、胡炳衡的儿子胡增麟、胡增鑫、胡增钰(胡锦涛父)、胡增祯相继成人,其中二人从教,二人继承祖业。在他们经营期间,尽管在抗战时期曾在码头转运途中损失茶货三百多件,给胡氏茶业带来巨大损失,但兄弟间精诚合作,精心治店,又使胡氏茶业有了新的发展,建国前,他们又分别在泰州、上海开设了胡源泰新茶号二家,直至解放后的公私合营。
眼前我们看到的这幢典型的徽派民居,是徽州茶商胡炳街的住宅。这幢建筑总面积有220平方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堂屋、书房和两个院落。现在所看到的房屋前厅是2003年按原样修复的。整幢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也不豪华,但小巧玲珑,一应齐全。具有当时徽州小康之家居宅的特点。
我们去时,门前由于原来是一片林子,视野不好,正在修建中,没有开放。
沿“龙脊”回到大门,穿过“水街”的小石坊。结束了全部行程。
返回时我们到绩溪县城随便逛了一下街,安排到歙县行知中学参观交流,返回黄山区已经很晚了。
后记:
龙川之游最深的印象就是“风水”,原本“风水”对我来说只是模糊的一个词,通过实地领悟逐渐有些清晰。“风水”说不信吧?有时还真有点靠谱。说信吧?许多事情无法从科学上得到信服的解释。特别是风水大师赖文正的两个预言:1、“让丁姓代代单传”,2、“龙川的好风水三五百年后会出一位栋梁之材”。都一一得到验证,倒让我这个自喻为无神论者产生动摇。我亲耳目睹的“风水”学民间在建房、婚丧、选墓址等应用广泛,猜想一定会有它的道理。斟酌好久,还是把这篇游记冠名为《“风水”龙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