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太平(2017年7月23日) 作者:半湖
坐落在黄山脚下的古太平县治所——仙源镇迄今为止已历经1292年的沧桑(唐天宝四年建县,一说天宝十一年)。而这个古县城自从始建那天起就是正对黄山的轩辕峰和望仙峰。《太平县志》载望仙峰是县治祖山。因此仙源镇千余年来一直笼罩在仙祖文化的神秘色彩之中。
作为古县城,仙源镇也没能逃脱历史性破坏和文化浩劫的厄运,但是因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县级行政机关的迁移却让这座古城躲过了“房地产大开发”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目前,仙源保留了大量历史民居,而且还维持了以富溪和麻川为景观屏障的护城河,难能可贵的是仙源古城的大街小巷仍然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铺装和机理脉络。
这是目前国内任何古城都不可能有的现状。更为难得的是,由于县级行政机构的迁移使得仙源成为一个普通小镇,避免了大拆大建,三层以上高楼大厦没有出现在这个古城里。这是修复文化生态的极好条件。
根据《县志》记载,古城“周八百丈”约等于2560米,共有五座城门和两道水闸,面积约为781亩。在这样的空间范围内有两组重要建筑群,一个是中轴线上的县衙鼓楼、仪门、县正堂、宅门、大观楼,以及两侧的仁忠仓、广济仓和常平仓及预备仓等,还有寅宾馆、书吏房、捕署、监房等建筑群。
这一组主要是县官处理行政事务和司法案件的公共区域及县官私人家宅和部分下级官员的宿舍区域;另一个建筑群就是学宫。
这个建筑群是有三个部分组成,中间一组是以供奉孔子的大成殿为中轴线,由栅门、石桥、 堂门、大成门和大成殿构成,大成门外两侧分别是名宦祠和乡贤祠;大成门内两侧有东西厢房。大成殿右侧是文星阁、明伦堂和荣圣祠三进格局。
左边一组建筑是察院、儒学、训导署、教谕署以及教书堂和宿舍。除此以外,各类民间信仰庙宇如城隍庙,土地祠、关帝庙、火庙、周公祠、文昌阁等建筑物。剩下的,几乎都是民宅和商铺街巷。
城外围南门有车公殿(忠臣庙)、天都公学(天都公署)、文峰塔,东有演武场,北有厉坛、重兴寺、梅溪桥,西有社稷坛,西南有山川坛和养济院。
以上这些建筑物即代表了明清时代太平县城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信仰、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按照这样模式重新恢复,我们即将迎来的是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古代县级行政衙署和县级社会治理结构的全部元素。
这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旅游、观光景区,也是一个研究古代县级社会的典范标本,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的标志。作为黄山市唯一县级古城模本,加之东门开发的逼近,建成后可容纳年接待量150-200万人次客流。
仙源镇是黄山区老县城所在地,北依三门山,东亘挂榜山,西峙金鸡山,远有黄山。麻川河、富溪河穿境而流,两岸土沃水丰,村庄鳞次栉比。
境内有板石诗刻、麟凤桥、众乐亭、永济桥及章家大屋、树德堂等一批历史文化古迹和“轩辕车会”民俗活动。保存完好的古街、古桥、古树、古建筑、古民俗,彰显了皖南“小桥流水人家”意韵。
太平旧县志称,以其流经县城的麻川河源自黄山古称“仙源水”,以河名城,这座距黄山最近的千年古城就被命名为仙源了。
麟凤桥
麟凤桥
据黄山区政府网消息,7月19日,该区政协副主席罗毅力率政协民革界别组到仙源镇调研古城恢复发展情况。
调研组一行首先实地考察了车公殿、仙源老街和守济公祠,深入了解仙源古城保护现状。在随后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仙源镇镇长陈国强汇报了仙源镇基本情况、古城保护和利用现状、下一步发展思路等,参会人员就古城恢复发展思路积极建言献策。
罗毅力指出,要围绕“三点一圈”对古城进行保护恢复,“三点”即古代县衙遗址、车公殿和古街,“一圈”即古城墙遗址;要明确恢复四个体系,即县衙行政体系、教育体系、民间信仰体系和市民生活、商贸体系;古城恢复要与旅游景点打造、民俗文化研究基地打造、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相结合,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和开发中保护;要建立对古城恢复工作的信心,明确发展思路,规划要符合实际、充分论证,推动仙源古城焕发新生机。
此前的6月24日,黄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胡勇到仙源调研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先后看了车公殿、南门桥、仙源古街、羊角河等地,详细了解龙山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安排情况。
胡勇指出,仙源镇文化底蕴深厚,古道、古巷、古民居、古井等历史遗迹众多,要加强对古迹的保护,保持千年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古城保护要科学谋划、合理规划、准确定位,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建立起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作者:半湖 部分图文来源:新安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