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代,此处有一匹神马,因久住深山,无物充饥,每年春末,太平县将要收割小麦之时,它就腾云驾雾,将太平的庄稼吃得一千二净。农民无可奈何,只得求神仙为他们除害。观音菩萨得知后,当即率领童男童女,在黄山与太平交界的一道山洞上架起一座石桥。并托梦给当地农民知道这桥是把神锁,已将神马锁住,它再也无法越过山涧,飞到太平了。果然,第二年麦熟时,神马正欲腾飞,但后面两只蹄子已被钉在山岩上,无法拔起。它毫无办法,只得腾空而立,头朝西北的太平方向高声嘶叫,并依势化作一座山峰,它就是立马峰。
“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黄山最壮观的摩岩石刻
“立马峰”上最瞩目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 十个大字是黄山最为壮观的摩岩石刻。每字字径达6米,“平”字一竖竟长达9.4米,壁立百丈,字大而深,世所罕见。旁边的一行小字著明了题写者:“西蜀唐式遵”。
唐式遵(1883-1950),字子晋,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四川省仁寿县人,国民党抗日名将,曾任川军刘湘部队第二十一军军长,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
唐式遵颇具文采,酷爱书法,在黄山九华山一带指挥第三战区抗日。空闲中游历黄山,见立马峰如战马长啸,便触景生情。于民国28年(1939年)即兴挥写出“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的楹联。情景交融,喻义非凡。“立马”明指立马峰,暗喻抗日将士在敌人面前横刀立马奋战不屈;“东海”明指黄山五海之一的东海,暗指东海倭岛。“太平”明指黄山北边的太平县(今黄山区),暗喻希望早日击退日寇,天下太平;“空”和“望”则分别表明了对日抗战的决心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副楹联的背后,不仅是唐式遵将军一个人而是整个川军抗日的壮歌。
在八年抗战中,300万川军出川抗战,64万多人伤亡。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冠。
川军壮士,穿一双草鞋,背斗笠,身着单衣,扛一支老式的四川土造“单打一、老套筒”的步枪,带了川中父老的嘱托,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抗日前线。就是这样一只在军阀混战中攒起来的装备破烂不堪的部队,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践行了对民族的忠诚,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四川军阀刘湘带病出征,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逝于1938年。他留有遗嘱,语不及私:“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唐式遵在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后毅然将自己在成都住宅及大部分家产变卖,捐作抗战经费,随即奉令率部出川抗日。
自作诗云:“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
台儿庄战役中,川军将领王铭章率122师死守战略要地滕县,日军主力坂垣师团优势装备数倍兵力猛攻不下。重炮和飞机轮番猛轰,王铭章宁死不屈,力战殉国。所部官兵5000余人战至最后伤亡殆尽,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毙日军4000余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感慨:“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奉命之忠,死事之烈,克以保障徐淮,奠定抗战之基,睢阳之后,一人而已……”
英勇牺牲的川军将领还有:李家钰(陆军上将,时任第一战区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饶国华(任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许国璋(时任第二十九集团军第四十四军一五0师少将师长)等等。
更值得一书的是,八年之中几百万中国军队投降作了伪军,但这里面没有一支川军部队!
造化弄人,乱世英雄多沧桑。让人慨叹的是,后来唐式遵的结局很不好,也可也说很壮烈。1950年3月唐式遵作为国民党最后一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拒绝子女劝其到美国定居的忠告和随大队人马外逃台湾的机会,以年届七十之身决心守土有责,顽抗到底。
他率领少数官兵离开西昌,谋划渡大渡河到川南进行反共活动,最后被当地彝族武装配合解放军所包围,激战中唐被击毙,成为整个解放战争中死于战场的国民党军军阶最高者,为陆军上将。
此人坚决抗日但一贯反共。和很多望风而逃或者望风而降的军人们比起来,唐式遵以铁一般的决心战死沙场,算是一位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一向就少有的“失败的英雄”、“单身鏖战的武人”。
据传:这十字是唐式遵先在宣纸上写就后,拿置高处,用手电筒光将字形投射到平铺的牛皮纸上描出,然后雇请石工宣庆发等人凿刻于立马峰上。石工们以竹篾绑成缆绳,攀险至立马峰顶,缆绳上端固定在大树和岩石上,下端垂至谷底。石工们手抓缆绳沿峰顶攀援而下,在崖壁上固定好10个字的位置,凿出一行行可插钎驻足的洞眼,又在一根根钢钎上系好绳索,以绳索为径,木棍为续,绑成一排排软梯。在下临绝壁、摇摇晃晃的软梯上,他们终日以岩以纸,以钻为笔,冒着生命危险,高空作业整整干了半年,才完成了这象征生命毅力的巨型石刻,为黄山增添了一处无比壮观的人文景观。
远望此题刻,雄俊挺拔,气势非凡。歙人罗长铭有“近来上将挥神笔。何处老翁来赋诗”的诗句,1982年,黄山管理局曾募工重新填色。
也有说:这摩岩石刻出自唐式遵之口,苏纬之之手。
苏纬之是当时的石埭(台)夏村(现黄山区乌石)人。民国初年考取国立军校,毕业后曾拥护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有功。任过县令、县民政科长、省级官员、黄山管理科长等职。当年黄山还没有设管理局,时任国民党中央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的许世英,于民国20年前后,倡议建设黄山风景区,筹建黄山建设委员会。民国23年(1934)1月9日,于赈济委员会会议厅召开黄山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被推为委员会主任,力荐苏纬之担任黄山管理科长。
抗战时期,同属国民党的第23集团军第五十军的川军—四四师和新七师先后驻扎在夏村,由于苏纬之在当时石埭县鼎鼎有名、威望盛高,部队在此的粮、款筹集还要仰仗这位当地的绅士名流,军政两方人物都得卖他的帐。苏纬之私下与川军关系甚密,所以有“苏纬之书法留黄山”之说。
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短短十个字,背后却有多少故事!
青鸾峰在黄山朱砂峰东北,天都峰东南,是黄山36大峰之一,海拔近1600米。此峰既有青鸾之雄,又有立马之威。整座山峰形如青鸾蹲立,而从另一个角度眺望,它又酷似一匹腾空而立的战马,所以又名“立马峰”。
站在立马亭前眺望,它又酷似一匹腾空而立的战马,所以又名“立马峰”。
宋人有诗曰:“卓立峋岩鸾风形,翩翩舞翠炫花纹。冲霄千载飞腾处,犹剩峰头一片云。”
从对面山上眺望,峰顶有一巨石,如大臣端笏而立,又若天女靓妆觐帝。步移景换,妙趣横生。峰顶有“仙人打坐”石景。在立马桥上仰视,可见峰腰有第四纪冰川擦痕。峰下有采药源,相传黄帝在黄山炼丹时曾来此处采药。
|